/dev ? /run ?

昨天在solidot看到关于/dev被滥用,引发了数个发行版讨论的消息。主要原因是/dev是一个总是存在的类似tmpfs的目录,在系统启动的初期,文件系统都还未挂载的时候,想要使用一个临时目录,那么应该怎么做好呢?有不少程序选择了在dev下创建隐藏文件,本来这些文件应该放在/var/run下面,但是由于很多人会对/var单独分区,使得/var不一定在开机初期就已经存在,这样使得本来应当利用/var/run的程序没法使用它。于是在讨论过后决定引入/run,作为 /var/run的代替品。Fedora 15的systemd已经做出了这个改变。

当然作为一名使用systemd的arch众,当然也已经发现了这个改变!

rootfs on / type rootfs (rw)
proc on /proc type proc (rw,nosuid,nodev,noexec,relatime)
sys on /sys type sysfs (rw,nosuid,nodev,noexec,relatime)
udev on /dev type devtmpfs (rw,nosuid,relatime,size=10240k,nr_inodes=498421,mode=755)
/dev/sda2 on / type btrfs (rw,noatime,nodiratime,ssd)
tmpfs on /dev/shm type tmpfs (rw,nosuid,nodev,relatime)
devpts on /dev/pts type devpts (rw,relatime,mode=600,ptmxmode=000)
tmpfs on /run type tmpfs (rw,nosuid,nodev,noexec,relatime,mode=755)
tmpfs on /sys/fs/cgroup type tmpfs (rw,nosuid,nodev,noexec,relatime,mode=755)
cgroup on /sys/fs/cgroup/systemd type cgroup (rw,nosuid,nodev,noexec,relatime,release_agent=//lib/systemd/systemd-cgroups-agent,name=systemd)
cgroup on /sys/fs/cgroup/cpuset type cgroup (rw,nosuid,nodev,noexec,relatime,cpuset)
cgroup on /sys/fs/cgroup/ns type cgroup (rw,nosuid,nodev,noexec,relatime,ns)
cgroup on /sys/fs/cgroup/memory type cgroup (rw,nosuid,nodev,noexec,relatime,memory)
cgroup on /sys/fs/cgroup/devices type cgroup (rw,nosuid,nodev,noexec,relatime,devices)
cgroup on /sys/fs/cgroup/freezer type cgroup (rw,nosuid,nodev,noexec,relatime,freezer)
cgroup on /sys/fs/cgroup/net_cls type cgroup (rw,nosuid,nodev,noexec,relatime,net_cls)
cgroup on /sys/fs/cgroup/blkio type cgroup (rw,nosuid,nodev,noexec,relatime,blkio)
systemd-1 on /sys/kernel/debug type autofs (rw,relatime,fd=26,pgrp=1,timeout=300,minproto=5,maxproto=5,direct)
systemd-1 on /dev/mqueue type autofs (rw,relatime,fd=27,pgrp=1,timeout=300,minproto=5,maxproto=5,direct)
systemd-1 on /sys/kernel/security type autofs (rw,relatime,fd=28,pgrp=1,timeout=300,minproto=5,maxproto=5,direct)
systemd-1 on /dev/hugepages type autofs (rw,relatime,fd=29,pgrp=1,timeout=300,minproto=5,maxproto=5,direct)
systemd-1 on /proc/sys/fs/binfmt_misc type autofs (rw,relatime,fd=30,pgrp=1,timeout=300,minproto=5,maxproto=5,direct)
tmpfs on /var/run type tmpfs (rw,nosuid,nodev,noexec,relatime,mode=755)
tmpfs on /media type tmpfs (rw,nosuid,nodev,noexec,relatime,mode=755)
tmpfs on /var/lock type tmpfs (rw,nosuid,nodev,noexec,relatime,mode=755)
tmpfs on /tmp type tmpfs (rw,relatime)
/dev/sda1 on /boot type ext2 (rw,relatime,errors=continue)
hugetlbfs on /dev/hugepages type hugetlbfs (rw,relatime)
mqueue on /dev/mqueue type mqueue (rw,relatime)
Posted in Linux | 3 Comments

Archlinux & kpackagekit !

昨日愚人节虽然恶搞,但似乎也是在这一天packagekit进源了。

于是编译了一个kpackagekit来看看。威武,虽然首页的软件分类一点就要崩溃- -b,不过搜索和同步还是都可以用的!

还顺利安装/删除了一个软件包。

Shaman一路走好……= =b。

Posted in KDE | 6 Comments

为什么我喜欢KDE?

High Intergration, Expansibility and Free.

今天看了一篇十分激动的批驳Gnome 3的文,里面吐嘈点众多,有些甚至不一定有什么说服力,很明显的反应过度……不过使得我产生了想表达我对KDE的看法的冲动。

在诸君懵懂无知的年代,想必很多人是从Gnome开始的,我很老的一篇blog写过我的路程是Gnome -> Xfce -> Pure WM -> LXDE -> KDE。

我是很注重UI的集成度的。如果整体界面有哪里会反映出瑕疵,我可以为了这个原因而抛弃一个软件。这是我很难使用一些纯WM的原因。另外我也不太适应Awesome的调调,当然有人会喜欢,我这里不是想批驳任何一个人的观点,只是想阐述我选择桌面的原因。

首先从换WM这件事情说起。

在我还在用Gnome的时候,那大概还是2.24吧,那会compiz很pop。于是我也想用compiz。好了,如何替换掉metacity?那会几乎是唯一能够搜索到的答案,就是fusion icon。其实fedora有一个可以切成compiz的小工具,但是它启动的compiz没有加载ccp插件,导致强大的ccsm不能使用。fusion icon其实仅仅是手动替换了wm,metacity是在启动之后被kill掉的。

后来发现gconf里面有个可以设置wm的地方,不过还要在非常非常隐蔽的地方,加入一个desktop文件,才能设置自己的。(其实KDE也是靠desktop file,不过区别还是很大的,后面讲。)

后来为了传说中的速度选择了Xfce,不过不爽的就是thunar的fm功能微弱了,挂载乱码,没有其他协议集成……我那时还很happy的给exo打patch,用来修复挂载乱码。xfce的wm非常好换,replace之后,save session,下次启动就会是另外的wm了。xfwm的设置也很丰富,和metacity不可同日而语的是,metacity把composite功能也藏在了gconf里面……这该有多蛋疼才能干出这种事情。以至于我看到gconf(啊现在是dconf了对吧?)-only的事情,就忍不住发笑。你确认这不是……Windows注册表?

LXDE的话,因为wm是obconf,设置上也可圈可点,虽然功能微弱了点。另外就是LXDE的logo太丑……我难以接受。

用KDE是赶上了KDE4,KDE3其实真的我也用过一段时间。不过没什么太深刻的印象,因为很少进嘛。

在换WM这件事上,KDE表现的非常慷慨,首先设置中有一个地方可以设置默认程序,如果你安装了某个wm,就会出现在下拉框里面(虽然是desktop file描述,但是kde预置了几个,compiz,openbox都有的),而且还设置好了配置程序的按钮,可以直接启动设置程序(虽然compiz的那个不幸被写成了simple-ccsm……)。

对于很多喜欢Pure WM的人来说,他们喜欢的是可定制性,而KDE其实完全有不输给他们的可定制性,而且更加简单明了。

KDE的灵魂,在我看来是kpart。kpart是创造整个KDE的根基。它造就了统一风格的设置界面,统一风格的文件浏览。例如katepart,用的非常广泛,在kate,kwrite,kdevelop里面都有,但是他们依然保持了各自的特点。像嵌入终端,只要konsole的kpart就好,无论是放在dolphin/konqueror,还是写个plasmoid,或者全新的程序yukuake,都不在话下。ark的文件预览,图片,pdf,文本,都完全ok。而且你还可以在设置里面选择嵌入式文件浏览采用哪个kpart。声音系统,也因为phonon,在amarok,dolphin,dragon,等等程序中都使用了同样的接口。

使得KDE的各个部分能够完美的结合成一个整体。为什么要发明不必要的轮子?KDE中已经有了无数可以利用的机制。例如新近的一个播放器bangarang,算是第一个元数据靠nepomuk管理的音乐播放器。(Amarok为了跨平台暂时还没有这个功能,不过也有人写了一些代码)。

在KDE中,很容易感受到的就是Everything Under Control,and Easy to Control。我不用掘地三尺才找到某个功能,也不用担心某个功能无法设置。我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界面,对开发者来说可以利用无比丰富的机制来创建自己想要的东西。而且不必担心它和系统集成的不好。

而且我可以自由的选择,KDE包容的态度使得“只有想不到”这件事成真了。KDE确实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,在缩短桌面的隔阂直接做出了无数努力。不喜欢WM,可以换。不喜欢FM,可以换。在上次看到的digiKam教程里面,digiKam是运行在Ubuntu的Gnome的桌面里面的。而且集成的很好。KDE4带来的Get New Hot Stuff和opendesktop.org的集成更是一个亮点。甚至如Nihui那样,把Plasma替换掉,开发个自己的桌面,都是可以的。KDE不会在你想要做某件事的时候,对你说“呃,这样不行”,而是“好的,去做吧!”。

这是KDE带来的可能性。

Posted in KDE | Tagged | 36 Comments

贴桌面

首先EDEN今天推完。感想什么的就不说了。抓了OP和OST,近日将一直Loop。

另外下面的桌面是plasma-desktop,不过加了些设置使得和plasma-netbook差别不大,最主要的就是kwinrc加上BorderlessMaximizedWindows=true。底部加了个自动隐藏的面板做启动器。其实不在乎那个动画的话……dock用面板模拟下不就好了。还有就是切换窗口勾选了切换到桌面。这样alt tab和netbook也差不多了。

颜色是Norway改造的,按照壁纸的色调和衣服的颜色选择了下。顺便就直接命名为Shion了。

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导致kmail现在还挺有用武之地的。设置了下放在了托盘。

Amarok用来和移动设备复制音乐还是真好用。

P.S.

吃头发……太萌啦。

Posted in Linux | 7 Comments

恢复btrfs的一次记录

昨天尝试systemd,有次关机不利,又没启用magic key,于是强关。重开机btrfs 报open_ctree error…无法mount根分区

于是开手机上网搜解决方案。http://www.spinics.net/lists/linux-btrfs/msg07572.html

然后掏出以前留下的archboot,usb进系统。

archboot真是好,可以用pacman,于是pacman了gcc,git,make,httptunnel(为了上sb的国际网),btrfs-progs-unstable(更新btrfsck的版本,archboot里面的没有-s参数)。然后

git clone git://git.kernel.org/pub/scm/linux/kernel/git/mason/btrfs-progs-unstable.git next

进去make btrfs-select-super。

btrfsck -s 1 /dev/sda2,看看super block的备份好使不。完成之后

./btrfs-selects-super -s 1 /dev/sda2

重启开机进系统。done。

Posted in Linux | Tagged | 4 Comments